跳到主要內容

旗山天后宮》⛩主祀: 天上聖母

 旗山天后宮 主祀神佛: 天上聖母    
高雄市旗山區湄洲里永福街23巷16號    電話: 07-6612037 

旗山天后宮建於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 年,旗山人稱為『媽祖廟』,目前列為三級古蹟之一。

Temple_250_01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2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3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4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5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6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7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8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9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0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1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2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3_comser2518.jpg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

旗山天后宮,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的廟宇,主祀海神媽祖,是旗山地區的信仰中心,為二殿二廂的格局,於2000年5月31日公告為高雄縣縣定古蹟,2010年五都改制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在天后宮出現之前,蕃薯藔莊的公廟為福德祠,天后宮興建後,取代福德祠成為蕃薯藔街的信仰中心,為此並將原立於福德祠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重刻一座立於天后宮。該廟前方之廟埕曾為羅漢門巡檢衙門所在地,日治時期為市集,當時曾在今平和街設公設市場以分散人潮,二次大戰後曾設有「新生市場」,現已拆除。

旗山天后宮位於清代臺灣縣羅漢外門里的蕃薯藔街,在天后宮建立之前,當地最主要的廟宇為福德祠,而最初的「蕃薯藔莊」則在福德祠南邊一帶。而後約在乾隆三十二年到四十四年(1767年-1779年)之間,福德祠對岸道路已發展成商街,使得聚落中心北移,嘉慶十五年(1810年)羅漢門巡檢移駐蕃薯藔街增設下隘門後,福德祠與原蕃薯藔莊舊聚落在下隘門與溪溝的隔阻下被邊緣化。

嘉慶十年(1805年),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倡建天后宮,其動機可能是受到當時海盜蔡牽活動的影響,欲以宗教力量穩住民心,另外還可能再進一步希望旗山天后宮能消融族群與階層對立,更能如內埔六堆天后宮[註 4]在重要時刻成為社會動員的基地。但隔年(1806年)蔡牽事件即告平息,薛志亮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亦調職,不久病逝,天后宮的興建募款也隨之鬆懈。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在吳廷棟、李大模、陳其祿先後三位巡檢與蕃薯藔街眾商號捐款下,歷經多年的募款終於完成並開始動工,於道光四年(1824年)完工落成[1]。而在「興建天后宮碑誌」中,顯示有一半的經費都是來自蕃薯藔街眾商號(共25家),一般民眾與祭祀公業(共50多名)則佔了近四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而立的「重修天后宮碑記」則顯示商家出資比例已上升到八成,一般民眾則剩不到一成,李文環之著作即據興修經費以在地商家為主的現象推論旗山天后宮的信仰僅及於清代蕃薯藔街一帶。

日治時期,旗山仕紳陳啟雲曾借用天后宮東廂於昭和二年(1927年)成立悟真社以教育宣傳本土語言文化,並建有惜字亭,直到二次大戰後因功能漸失而停辦,惜字亭則變成金爐。二次大戰後,1951年成立的旗山集樂平劇研究社則借用天后宮西廂為北管練習場,東廂則為南管練習場,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北管、南管會輪流在三川殿與正殿間的天井演奏,直到1970年代研究社才搬離天后宮。

而在整修方面,二次大戰之後旗山天后宮便於1946年進行整修,木料購自福建福州,經海運至屏東東港後再運到旗山,並聘「草賢師」施作三川殿龍虎堵泥塑與屋頂的剪黏。1964年再次整修以因應隔年媽祖聖誕,並聘柯丁添、周義雄等人雕刻正殿神龕花罩與網目。1975年整修,由吳振華承作三川殿、正殿與護龍的剪黏。1985年旗山鎮公所拆於警民協會蓋於1951年的「新生市場」後,廟方於廟埕前建牌樓,由潘岳雄承作彩繪。2008年再次整修,於2011年10月完工,2012年3月29日安座。

2016年2月6日,高雄美濃地震造成牌樓裝飾震碎、掉落。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北市關渡宮

創建年代: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 沿革簡介:相傳關渡宮香火源始自清世祖順治十八年間(西元1661年)。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建「天妃廟」。 康熙五十四年以瓦整修,諸羅知縣題匾「靈山」。期間歷經多次整修,於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年(西元1897年)第五次整修遷移現址。民國四十二年重建關渡宮,也奠定了今日之莊嚴輝煌的外貌。 關渡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4267

台北行天宮

創建年代:民國三十二年(西元1943年) 沿革簡介:「行天宮」包括:台北本宮、三峽分宮及北投分宮,以修心道場自許。 民國三十二年,空真子師父(郭得進居士)及眾師兄弟,於台北城永樂町(今延平區迪化街)設立「行天堂」,恭奉 關聖帝君。民國三十四年創設「行修堂」。 民國三十八年,玄空師父捐資購買「慶善堂」,行天堂遷錫進駐,聖賜「關帝廟行天宮」,亦即往昔信眾所熟知的「九台街恩主公廟」。 從民國四十五年迄至五十七年,北投分宮、三峽分宮(行修宮)與台北本宮,三宮建設同時進行。台北本宮於民國五十七年元月二十五日慶成。 台北行天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4128

台中廣天宮

創建年代:民國七十三年 沿革簡介:民國七十三年,迎請北港武德宮財神爺,聖號尊稱爵德爺,擔任台中廣天宮建宮財神爺開基祖,以台中廣天宮為根據地,廣布財神爺香火。 民國七十五年負責監造的北港武德宮開基祖財神爺──代天巡狩尊降文聖示留在台中廣天宮鎮守中台灣。民國九十七年前往中國四川省峨嵋山羅浮洞(現今九老洞),將這尊全世界位階最高、一千三百九十多年歷史的財神開基老祖正尊恭迎回台,並永久供奉在台中廣天宮。 台中廣天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3336

安平開臺天后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 沿革簡介:安平開台天后宮約興建於明永曆二十二年,廟名曰「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由鄭成功的軍隊從湄洲嶼媽祖廟中恭迎來的「軟身媽祖」;直接承襲了湄洲媽祖香火,神威顯赫、盛極一時。 然而日治時期,有五十六人在媽祖廟內慘遭日軍屠殺,日軍將其埋葬於廟後方空地,因廟堂為血腥所濺,又有冤魂出沒的傳說,於是香火漸淡、廟宇荒廢。又因為原址更改為小學,廟中神像只能暫寄他處。直到民國五十一年開啟重建之路,費時將近四年,於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並奉請三尊媽祖神像入廟安座。 安平開臺天后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1521

南瑤宮

創建年代:清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 沿革簡介:創建之初,瓦磘庄陳氏捐獻土地,建立茅草小祠,奉祀天上聖母稱為「媽祖宮」。清乾隆三年,經由信徒發起募資建廟,並雕塑神像五尊,取南門之「南」及瓦磘之諧音雅字「瑤」,正式定名為「南瑤宮」。 清嘉慶七年(西元1802年)重建,廟基擴增五倍。 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 南瑤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