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朴子配天宮

創建年代:清康熙二十一年(西元1682年)

沿革簡介: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全面改建中殿及拜殿。乾隆三十六年(西元1771年)重修,乾隆末年,奉諭旨敕賜「配天宮」,從此改稱「配天宮」。

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王得祿公暨其如夫人林氏,捐獻鉅金擴建神宮。

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重修。

民國三十六年,再由各界捐款興建鐘鼓兩樓及擴築後殿。

民國一百零一年第十次整修(百年大規模整修)。

民國一百零二年三月廿六日凌晨正殿發生大火,鎮殿媽祖奇蹟般的僅被燻黑。

朴子配天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954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南鯤鯓代天府

創建年代:明末清初(約為西元1662年) 沿革簡介:南鯤鯓代天府創建於明末清初,位於台南市北門區,是台灣王爺的總廟,奉祀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俗稱五王。因為創建於台灣開闢期間,所以又稱為「開山廟」。 西元1817年至1822年,歷經五年於現廟址進行二次建廟。日治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於原址擴建,昭和三年(西元1928年)竣工,也就是今日之「南鯤鯓代天府」。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核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民國一百零一年十一月「南鯤鯓代天府」籌劃約半世紀的凌霄寶殿完工。動用一萬零八百兩黃金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鎮殿之寶──純金玉旨,高六.六公尺、寬兩公尺、厚六十公分。並於十一月十五日舉辦入火安座大典。 南鯤鯓代天府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665

全臺開基永華宮

創建年代:明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 沿革簡介:據《永華宮沿革》載,永華宮主祀廣澤尊王,是台灣最早的廣澤尊王廟,開基的軟身廣澤尊王金身「鎮殿老太王」相傳是在明永曆十六年,延平王鄭成功的諮議參軍陳永華將軍,由福建南安鳳山寺恭迎隨軍來台。並沿用祖廟名「鳳山寺」,亦即「永華宮」的前身。 日治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因日本政府興建台灣銀行,廟地被徵收,隔年遷移至孔廟對面巷內(即現今之廟址)暫時安奉神明。直至民國三十五年才重建,民國四十七年擴建重修,始成今貌。 全臺開基永華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1414

敦和宮

創建年代:清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 沿革簡介: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供俸玄壇元帥於南京考試院。 清嘉慶二十一年三月李元光與十位鄉親商議募款籌資以興建敦和宮。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廟宇毀損嚴重,遂予以重修。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舉行新宮開工典禮,歷經三年完工,並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十一月初五)舉行新宮入火安座大典。 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十八日(農曆三月十四日),為全世界最大尊高達一六二尺的趙天君財神爺銅像,舉行開光大典。 敦和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6486

台北天后宮

創建年代:清乾隆十一年(西元1746年) 沿革簡介:「台北天后宮」原是艋舺的「新興宮」,當地俗稱西門町媽祖廟、艋舺媽祖宮。日治時期,因為開闢防空道路,徵收土地,拆除新興宮,神像及神器暫由信眾安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 二次大戰後,新興宮信眾向中央政府申請遷入西門町成都路西門市場旁的「新高野山弘法寺」,民國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將寄放於龍山寺後殿的媽祖神像遷入,並將弘法寺更名為「新興宮」,民國四十一年改名為「台灣省天后宮」,民國五十六年配合台北市改制院轄市,改稱廟名為「台北天后宮」。 台北天后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4200

笨港口港口宮

創建年代: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 沿革簡介:肇建之初為草廟,取名為「笨港口天后行宮」。 清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重建成磚瓦結構。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更改宮名為「港口宮」。 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以咾 口古石重建。 民國三十七年動土奠基重建,並於民國四十八年舉行建醮祈安大法會。 民國九十四年動土重建凌霄寶殿、天上聖母殿、觀音佛祖殿,預計十年完工。 笨港口港口宮 http://www.baibai.com.tw/view-temple.asp?com_ser=9838